10月31日,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万亩海水稻迎来丰收季。据介绍,今年这里的海水稻亩产平均达到500公斤以上,比传统水稻高出许多。
海水稻为什么会长在喀什的盐碱地?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海水稻专家、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总经理李强儒。
“很多人以为海水稻只能在海边种植,这其实是个误会。”李强儒说,海水稻真名叫“耐盐碱水稻”,既可以生长在海边,也可以在内陆盐碱地生长。
原来这海水稻基因天生优秀,适应能力超强。
1986年,水稻专家陈日胜在广东省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他觉得很奇怪,这不是水稻嘛,怎么会长在盐度超高的海边?
陈日胜细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中结出的522粒种子,在海边开始了艰难的育种工作。经过研究,陈日胜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水稻的认识。
海水稻是一种具备特异抗性优势的珍稀水稻种质资源,有着独特的种质资源价值,具备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病虫害、耐盐碱的特性,相比传统耐盐碱品种水稻,能在土壤盐分3‰最高12‰、土壤pH值8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生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稻资源。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成立了由陈日胜加盟的海水稻项目组,开始了海水稻分子育种和区域试验。2017年,在内蒙古、黑龙江、广东等全国6省区8个点进行试种测产。经过多年不断研究改良,海水稻的基因更加优秀:重度盐碱地种下海水稻6年后,土壤得到改良,而中度盐碱地只需3年;种植海水稻无需使用化肥和农药。我国海水稻育种研究及示范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7年我国取得的十大重大科技创新成就中,海水稻测产位列第四。
陈日胜的海水稻也引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关注。袁隆平团队与陈日胜合作,在青岛建立了海水稻种植基地,共同研究推广海水稻种植。
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包括陈日胜在内的海水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以海水稻为核心,以“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为主题的海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功能基因挖掘、分子育种、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功能食品创制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有种水稻的传统,但是产量一直不高。2018年,在深圳援疆工作的推动下,中农海稻将海水稻种植引入新疆,海水稻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的盐碱地安了家,平均亩产超过450公斤。
“去年海水稻种植前,帕哈太克里乡土壤pH值8.6、盐度2‰。种植后,今年土壤pH值降到7.5、盐度为1.5‰。”李强儒说,未来5年内,中农海稻计划投资100亿元,在以喀什为中心的盐碱地、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上,建设海水稻等耐盐碱作物产业化种植基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行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