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手机版
中国政府网 新疆政府网

新疆旅游“新”潮涌动

发布日期:2024-07-11 12:04 来源:新疆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

6月28日,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10号馆,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新疆新次元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区里,一身银色金属朋克打扮的智能仿生机器人,和观众唠起了新疆旅游:“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仅能与人对谈,机器人的面部表情和手部精细动作也与人十分接近,引来参观者的赞叹。

“即将在伊宁市落地的未来科技体验文商旅综合体项目,是我们继沈阳、大连机器人未来科技馆之后,又一个重大项目。”新疆新次元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西尔艾力·阿布杜热西提说。目前,塔城、喀什等地也都在商谈引进科技文旅综合体项目。

近年来,新疆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新科技,拓展新业态,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各生产要素重新整合,触发了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与生态蜕变,让科技与旅游融合更加深入,科技对新疆旅游业提质升级作用愈发明显。

用科技再造场景

助力产业升级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全国42个项目入选,新疆博物馆《千年之语》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和飞览天下(飞越中国馆、新疆会客厅)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

在新疆博物馆里,《千年之语》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融入者,了解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千年之语》中的全息投影,将文物与生活场景有机联系起来,国宝文物一改严肃的形象,以鲜活的姿态走向大众。

“《千年之语》结合数字孪生、三维虚拟感知交互等新技术,让游客全景式参观新疆古遗址、体验文物修复,通过乐、舞、剧的融合走近新疆文物、了解新疆历史。”谈起新技术在博物馆场景打造中的应用,新疆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如数家珍。新疆博物馆对此做过很多尝试,如运用“5G+AR”技术的魔法相机,吸引青少年以更有趣的方式参观博物馆,倾听文物故事。

在哈密市博物馆,将混合现实技术融入博物馆或文化遗址的参观导览、文物内涵阐释及文博研学体验中,观众通过手势识别、全息虚拟触控,即可获取可视化、可体验的文化遗产全息数字演绎。在各种高科技的加持下,文物们一改凝固千百年的面貌,仿佛观众身边的你我他,被赋予情感“活起来”“嗨起来”。

用科技再造场景,在新疆文旅界已成为普遍现象。

真实的考古发掘过程是怎样的?文物的出土过程又是怎样的?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推出的虚拟考古互动项目,满足了人们探知这一过程的愿望。暑假来临,虚拟考古也成为孩子们排队感受的互动项目。

通过语音提示移动互动桌上的魔环,15岁的陈泽平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穿越到考古现场,体验清理表土、清理墓室的发掘流程,“感觉我像《盗墓笔记》里的人,对我发掘出来的文物,我都细细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陈泽平说。

该虚拟考古互动项目还原的是库车友谊路魏晋十六国时期古墓群的发掘过程。“为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技术人员前往实地,对砖室墓的三维数据进行了采集,再经过航拍和地面拍摄等,构建出三维立体模型,最大限度还原砖室墓考古发掘中的细节。”该馆陈列宣教科工作人员冯丽说。目前,该馆内已经汇集了“丝绸之路代入式体验”“三维文物数字体验”等10余种数字化创新技术。

在新疆,博物馆、图书馆、景区、科技馆等传统文化和旅游场所,均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场景再现、科技再造等方式,打造文化和旅游展示、体验、互动的新空间。“科技手段,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得以多维、立体呈现,改变了游客参观、游览的传统路径,使互动、体验成为游客深度、沉浸式感知博物馆的重要方式。”新疆旅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剑说。

加大IP开发

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7月1日,在等待进入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前,来自江西的游客高晓松带着儿子,在位于景区附近的飞览天下(飞越中国馆、新疆会客厅)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感受了一把飞“阅”博格达峰。

1.6万平方米的飞览天下,将天山天池、博格达峰的自然之美与I-Ride科技之美相结合,包含了数控波波球、球幕飞行影院、5D体感剧场、新疆光影馆等娱乐项目。通过VR全景视角,把新疆自然之美与高科技相融,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为景区注入了新活力。“以往到天池,大半天时间就够了,现在我们针对亲子游游客,会推荐去飞览天下,市场反馈很好。”新疆春秋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游记分公司负责人卢倩说。

卢倩在新疆从事旅游行业工作18年,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进入他们为游客设置的行程中,“沉浸式体验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景区经济发展,使得游客的平均游览时间从原来的3—4小时延长到8—9小时,为景区旅游消费增长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她说。

除了将自然景观融入数字体验空间,新疆多地加大IP开发力度,打造集沉浸式体验、主题文创等于一体的多样化高科技旅游景点,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2023年,沉浸式文旅项目和田约特干故城接待了78.6万人次游客,每当夜幕降临,一场“行浸式”演出《万方乐奏有于阗》盛大开演,演出利用声光电、建筑外立面投影等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实物实景实事挖掘、活化古于阗历史文化;在沙雅县它乾城,灯火通明,伴随阵阵战鼓、长号声,城门徐徐打开,武士缓缓走出城门,迎接赴任的“班超”,大型实景演出《印鉴西域·梦回它乾》,将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在游客面前展开。借助数字科技,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感知体验,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场景,让传统旅游空间在叠加技术和文化之后焕发新活力。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6月29日,北庭文旅融合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的成员们再次来到吉木萨尔县,实地了解情况,推进课题进展。“文科做北庭历史文化挖掘,理工科做文旅融合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在壁画修复中,就是复活一个当时的画师,借用他的手为我们再现一个精彩的北庭。”新疆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吕小毅说。

在新疆,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新疆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北庭文旅融合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就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建立一整套满足北庭遗址管理流程的数字修复体系,利用遥感技术测绘点云数据实现对北庭遗址全貌的三维重建,也将实现对北庭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该项目目前正处在对北庭历史文化的挖掘阶段,到2026年项目完成后,将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展示应用,利用科技手段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获得更为立体化的旅游体验,更深刻了解北庭故城遗址。

因地制宜

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疆要将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文旅资源作为突破口。

“我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很多粉丝,大家都知道我要将仿生人形机器人带到新疆,在评论区内收集意见,我发现在新疆落地‘科技+文旅’项目,必须与研学结合。”西尔艾力说。

新疆新次元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新疆分公司,这家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不仅在外貌仿真、行为仿真、动作仿真、情感仿真、思维模式仿真等多个维度有所成就,还实现了多项AI技术的融合,为机器人实现更广泛的场景应用打下技术基础。

有望在伊宁市落地的仿生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综合体项目,除了将新疆历史文化名人通过仿生机器人的形式复活,并达到与参观者的交流与互动,还将设置元宇宙街区等体验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未来生活。

“新疆地处偏远,虽然有很多网络课程,但是家长们更希望孩子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新科技。”西尔艾力说,未来科技馆项目将充分考虑到这种需求,在机器人研学上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

北京国研智库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魏云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疆也可扮演好新质生产力中试基地、应用基地等角色,各地区可与对口帮扶省份主动对接,让帮扶省份最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在新疆各地应用和实践。如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水平高、框架科学、道路整齐,非常适合与对口帮扶的江苏省合作,引入无人驾驶、无人公交、无人出租、无人配送等。

“新疆是因地制宜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好地方,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良好利用,将助力新疆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转型升级。”魏云说,同时,新疆培育壮大特色文旅新质生产力,新疆新能源、绿色资源丰富,文旅可以成为绿色技术的应用场景。新疆可在全国率先探索“三绿”旅游区,即能源全部使用绿色能源、建筑全部采用绿色建材、餐饮全部是绿色食品,景区或度假区的运营实现零碳排放。

【打印本文】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智能问答机器人